"爸媽常常傳訊息給我,很想關心我,晚一點回就被念說是在忙什麼,但有時候我也只是累了想安靜一下而已"
"當初爸媽就叫我選這個科系,他們說這個科系才有前途,我也沒多想,但現在我讀的不快樂也不敢讓他們知道,只好硬撐著..."
「都是我的錯...遇上我這個無能的爸爸,被媽媽逼著當不適合自己的公務員,可憐的只有我們家微進。」
「你每天都幫我擦鞋嗎?」
「偶爾擦而已。」
在韓劇他的日與夜裡,父親和微進的這段互動只有三分鐘的片段,簡短的台詞,卻蘊含著濃厚的情感,隨著父親把門關上的那一刻,微進按耐已久的眼淚才掉下來...
青少年為何需要黏在螢幕前?
疫情後人手一機,無論是學習或休閒用途,因為社會變化與科技的使用習慣,掛在螢幕前成為現在孩子的日常。這會與父母成長的脈絡非常不同,過去的休閒活動可能一起出遊、吃美食等,但餐桌上/交通行徑間,孩子可能會不斷要求看手機,青少年則是直接用螢幕擋住交流與互動,而在寒假居家時間對親子關係影響更為明顯,家長最困擾的:「要如何限制他一直用手機?」而發生親子衝突。
兒童進入青少年期,經歷的不僅是生理上的暴風成長,社會及心理層面也會有劇烈的轉變,生活的重心從家庭漸漸轉移至同儕與校園,他們需要同時要面對學業、考試及社交問題,思考自己的未來與自我認同,環境也會漸漸要求他們能承擔起成人的責任。也就是因著這樣的轉變,青少年會歷經很長一段時間的困惑、不安,若在這些探索與整理的過程中,孩子沒有良好的宣洩管道、情緒支持對象以及談話的機會,則可能累積過多的壓力,以至出現諸多外顯的問題行為與適應困難。
本網站使用 cookie 為您提供良好的使用者體驗。留在本網站即表示您接受我們的 cookie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