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一篇心理文章,而只是一篇自我提醒的歷程記錄,因為不只有坐馬桶,我們要一起學習的事情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多得我心裡發寒?)我的大寶差不多在一歲半的時候接觸到馬桶寶寶這個名詞,

「你自己不就是心理師嗎?我有心事為什麼不能找你談?」朋友問我。

「就是因為我們已經認識了,所以才不適合啊!會有雙重關係的問題啦!」

「什麼是雙重關係?會有什麼問題嗎?就是因為你比較了解我,所以你可以更快給我有用的建議啊!而且你都知道我發生過的事情,我就不用再和另外一個人重新講了。」

不要把地上的東西放嘴巴!

不可以站那麼高,很危險!

電視不能看那麼久,眼睛要休息一下!

家有小兒的我,這種不要、不可以的造樣造句,在相處的時間裡每幾分鐘就要上演一次。然而這樣的句子說出口,一陣懊惱就湧了上來:

這幾天看到了先前一則新聞,標題是「辛龍思念劉真走不出家門,遭吳宗憲下最後通牒」,在劉真過世的那段期間,我也正好遇上阿嬤過世,看到這類的新聞,特別有感觸。

面對摯愛的離世,是我們生命無法逃避的課題,而這個社會是否允許我們盡情的悲傷?

因為長照的專業服務接觸到王伯伯,我從沒有想到事情會發展的那麼快。

第一次與王伯伯的見面,他的身體看起來清瘦但硬朗,即使手上拿著拐杖,但看得出來,他並不依賴拐杖,他是拿給家人看著心安的。一連好幾個禮拜,我和王伯伯在社區大樓的公共空間,看著窗外公園,聊著他辛苦卻又帶著自豪的年少、也說著他深感遺憾的人生決定,我以為我們還可以這樣子聊個好一陣子,聊到他可以回去心心念念得在台北的老家。

「我不是說過,這個時間我比較晚回來,你可以先幫孩子洗澡嗎?」

意珊工作一回來,看到孩子還是穿著白天的衣服,壓抑著心中的不耐問先生。

「可是他就是不想洗啊!」

先生一臉無辜地回應著。

「他不想洗你就順著他不洗嗎?!這麼晚還沒洗,又會拖到睡覺的時間,等一下他又不想睡了!」

聽到先生的「狡辯」,意珊心中的怒氣再也無法忍耐,身體的疲憊加上心中的煩躁,突然就這樣爆發了...

第 2 頁,共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