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專長:
情緒與壓力調適、生涯探索、家庭親子、人際關係、生態觀點個案管理暨危機處遇
知識家簡介:
心不懶創辦人;推廣以「民眾需求」為本位的心理協助,結合心理學、輔導學與紓壓活動的資深諮商心理師。同時擁有國際咖啡師、廚師、街頭藝人等執照。擅長運用非洲鼓、咖啡、繪畫等不同活動方式,引導身心紓壓、自我探索。擔任多所大專院校、新北市政府、企業等合作心理師及專業督導。
擅長議題:
家庭親子、兒童、青少年心理,生涯探索、人際關係、情緒管理、壓力調適、憂鬱/躁鬱、焦慮、校園自殺防治暨危機處遇。
擅長理論學派:
焦點解決心理諮商、敘事心理治療/家族治療、正念心理學。
現任:
心不懶線上心理成長智庫/諮商所/喘息咖啡 執行長
相關經歷:
專業證照:
近期講座主題經驗:
近期團體/工作坊主題經驗:
專業服務項目
親子陪伴系列-孩子放電篇
「不能出門的日子,孩子每天都精神旺盛
家裡的玩具都玩過一輪,實在不知道該怎麼消耗孩子的體力了…」
其實在安排放電活動時,我們可以先將整天分成早上、下午、晚上,依序安排適合該時段的活動。
而大腦活躍度高的活動其實是最適合孩子的!不僅可以刺激孩子的大腦活動,跟體力消耗的活動相比,更能達到放電的功效!
讓我們一起看看可以怎麼做吧~
照顧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孩子情緒崩潰,即使試過很多應對方式也沒辦法改善的窘境。但在處理孩子的情緒之前,也許我們可以先退一步認識孩子的情緒機制,以及他們產生情緒的原因。
換一個角度想,其實人類調節情緒的腦區:前額葉,要一直到25歲才會成熟!所以當孩子情緒爆發時,並不是他在無理取鬧,而是他也還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時候我們身為大人其實還有很多方法可以嘗試看看,像是:暫離情境、離開人群、引導孩子表達等,甚至可以透過遊戲或創作幫助我們了解孩子的需求!
2019的台灣回顧過去20年心理專業的推展,可從1999年9月21日一場大地震,震驚了國人對居住安全的危機意識,同時也搖醒了國人對心理疾病的危機意識,在一群心理與助人前輩的積極推動之下,促成了心理師法的通過,開啟了台灣心理專業工作的新頁。然而,在這樣時空背景之下修訂的心理師法,心理師屬於醫事專業人員類別,比照醫事人員規定心理師必須執業登記在固定的合格機構,且在心理師執業內容規範中多以心理功能、疾病診斷與治療(諮商)為主,這意味著「機構化」的標準協助流程,框限了民眾接受心理協助的形式,同時也可能忽略民眾因個別條件的不同,需要的協助的形式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