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標籤顯示項目: 心理健康

經營人際關係是我們一生中重要的課題,良好的人際關係已有許多研究顯示與感到幸福有正向關連。因著每個人的特質差異,有些人擁有與生俱來的魅力,讓人容易靠近;有些人則較內向害羞,需要花上更多時間才有機會建立人際關係。

不同於人格特質,社交技巧就像是肌肉一樣,在人際關係中是可以鍛鍊的,能夠透過持續練習、提供營養來增加肌肉量;反之,若長時間不使用,則肌肉量(人際技巧)也會逐漸流失(Winch,2020)

發佈於 人際關係

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覺,身處於熱鬧的社交場合卻無法融入;看著別人交朋友似乎很容易,自己卻總是一個人;或是在各種聚會中感受到無比的空虛,沒有歸屬感。

這些感受,心理學家稱之為寂寞/孤獨(loneliness)

發佈於 人際關係

2019的台灣回顧過去20年心理專業的推展,可從1999年9月21日一場大地震,震驚了國人對居住安全的危機意識,同時也搖醒了國人對心理疾病的危機意識,在一群心理與助人前輩的積極推動之下,促成了心理師法的通過,開啟了台灣心理專業工作的新頁。然而,在這樣時空背景之下修訂的心理師法,心理師屬於醫事專業人員類別,比照醫事人員規定心理師必須執業登記在固定的合格機構,且在心理師執業內容規範中多以心理功能、疾病診斷與治療(諮商)為主,這意味著「機構化」的標準協助流程,框限了民眾接受心理協助的形式,同時也可能忽略民眾因個別條件的不同,需要的協助的形式也有所不同。

發佈於 社會時事
第 2 頁,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