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此頁
| 2024-07-29 |
作者 

讓我們對父親的愛,不只停留在付清

  • 字體大小

「都是我的錯...遇上我這個無能的爸爸,被媽媽逼著當不適合自己的公務員,可憐的只有我們家微進。」

「你每天都幫我擦鞋嗎?」

「偶爾擦而已。」

在韓劇他的日與夜裡,父親和微進的這段互動只有三分鐘的片段,簡短的台詞,卻蘊含著濃厚的情感,隨著父親把門關上的那一刻,微進按耐已久的眼淚才掉下來...

微進花了六年的時間準備公務員考試,並不真的是因為他想要,而是為了回應母親的期待,即使這六年磨掉了他的青春和自信,但似乎只有這麼做,才能夠得到家人的認同。父親在旁邊沉默地看著這一切,或許他並不想介入這段母女關係、也或許順應著長久以來的家庭動力,一直到他再也無法忽略女兒的痛苦,才說出了這一段話。而當女兒終於找到了工作,爸爸愛她的方式,是每晚默默的幫她擦亮皮鞋,即使女兒一開始根本沒有發現。

我一直覺得父親是很困難討論的一件事,相對於母親,父親在家庭中的存在感往往薄弱許多,甚至沉默無聲,也讓許多當事人在晤談的過程中,會很不容易敘說自己對父親的感受,然而在仔細討論後,才發現其中蘊含的失望或失落,讓我想到精神分析師魯伊基.肇嘉在父性這本書裡提到的「今日的父親處於譴責之下,不是因為他做了什麼,而是因為他沒有做什麼;不是因為他說了什麼,而是因為他什麼也沒有說。」而對父親的失望似乎比對母親的更難以消化,畢竟我們形容的父親總像巨人一樣強大,能扛起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困難,自然會承受著孩子對他更多的期待和想像,並忘記他也只是一個平凡的人、有他的弱點和不完美。

所以父親在我們的生命裡到底是怎麼樣的存在?精神分析的角度大概提出了幾個方向:

#帶領孩子發展創意和新想法

在育兒初期,父親能夠插手的事情或許有限,然而在遊樂性這一點,父親確實發揮了強大的功能,比起母親,和父親玩耍更為有趣,不管是在身體活動、遊戲形式上,父親什麼都可以玩,也更能帶領孩子發展創意和新想法。我曾經相當不服氣於這件事,認為這樣的說法讓我做為媽媽的自尊上有些受傷,然而當我觀察另一半和孩子遊戲的方式時,我確實發現我們兩人相當不同,相較於我能給予孩子更多的情感同理,父親反而能用一些有創意的方式來收服孩子。

#幫助孩子走向外面的世界

比起與母親之間過於黏膩的關係,許多人和父親之間的議題,更像是兩人就如同最熟悉的陌生人般,因為情感的流動太模糊、互動的對話太稀少,而形成了與母親難以劃分界線、卻與父親沒有連線的窘境。當父親能夠發揮功能,適時地去平衡母親與孩子間過於緊密的關係時,就可以幫忙孩子更自在地走出去發展自己。

可以說微進的父親之所以懊惱自責,大概就在回應這件事吧!如果那一句「你做得很好」是在女兒被媽媽施壓考公務員時,早一點跳出來對女兒的說,會不會給女兒更大的勇氣去思考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呢?

#提供禁制和框架

比起母親給予的高度包容,父親的觀點是「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要好好的管教」。因為有明確的禁令和框架,反而能讓孩子感到安心,除了有行事的準則之外,也有了明確的目標。是的,即使小時候父親在我們眼裡是這麼強大,甚至會伴隨著恐懼,但當我們逐漸茁壯,超越父親似乎成為可能,父親在我們心裡的形象,讓我們想成為比他更厲害的人、又或者是,成為和他完全不一樣的人。有些人基於對父親某種強烈的失望,花費比想像中更大的力氣去長成和自己父親完全相反的樣子,於是這樣的失望成為養分,讓我們得以長出另一種樣貌。楊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父親一直是他很重要的心理議題,而最後他在父親楊康墓碑上自稱「不肖子」,也象徵了他脫離了父親的陰影,活出了自己的樣子。

上述的這些角度,並不一定指實際上的男性父親,而是一種心理父親的概念,在一些人的家庭裡,父親反而提供了更多的心理支持與情感連結,有些女性身為母親,但也必須同時肩負父親的這些角色功能。在更多的時候,我們對父親的感受夾雜了許多矛盾、彆扭或模糊:

我們既害怕繼承父親的某些特質、卻又在一些時刻驚訝地發現自己和父親還真像;

我們想要活出自己的樣子,卻又擔心自己無法超越父親;

我們受苦於對父親的失望,卻也知道父親或許已經盡力;

我們活在對父親的恐懼中,卻又在某些片刻感受到父愛的溫暖

如果我們可以試試看從這些角度來思考父親對自己的意義,讓這份愛不是只停留在物質上的付清,而是心理上另一種層次的感恩,或許比較有可能從這樣的矛盾中找到答案,於是這樣的感恩就不再只是為了父親,更是為了成就心理獨立的自己。

閱讀 1141 次數 最後修改於 2024-07-29
蘇子喬

知識專長:
原生家庭關係、情緒紓壓與深度自我探索、嬰幼兒教養、憂鬱自殺防治

知識家簡介:
曾任大專院校兼任諮商心理師、失智症衛教心理師、企業專案心理師、居家長照心理師,目前擔任心不懶心理諮商所所長。
仍持續進修精神分析課程訓練,並運用在諮商工作中,也擅長使用咖啡、甜點、手工藝等媒材帶領紓壓及人際互動工作坊。


Facebook 粉絲專頁 心不懶心理諮商預約

 擅長專業議題
情緒議題、自我探索、人際議題、壓力調適、自殺危機相關議題

服務項目:

  1. 專題講座:
    憂鬱自殺防治
    人際溝通與互動
    長者身心保健

  2. 心理工作坊:
    咖啡/餅乾工作坊(紓壓、人際互動)
    自殺防治守門人工作坊

專業證照:

  • 諮商心理師
  • 國際咖啡吧檯師
  • 國際失智症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