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此頁
| 2025-09-30 |
作者 

情殺加害者,不等於恐怖情人

  • 字體大小

『恐怖情人鋸齒刀割喉!桃園女全身赤裸奔超商求救 插管兩天撿回一命』(20250916)、『台中情殺案!18歲女大生遭砍30刀亡』(20250916)、『北市信義區情殺案女遭割頸身亡』(20250731)、『桃園驚傳情殺案!男持刀刺傷女同事 雙雙倒臥血泊送醫搶救』(20250327)


這一條條網路新聞都是今年在台灣社會上發生的情殺案件。每當新聞標題出現「恐怖情人」四個字時,我們的心都會一震,甚至感到害怕:是不是愛情隨時都有可能變成危險?但其實,不是所有情殺加害者都能直接等同於恐怖情人。如果我們把兩者混為一談,反而可能忽略其他潛藏的風險,甚至讓自己誤以為「只要沒有恐怖情人的特徵,就沒有危險」。

什麼是「恐怖情人」?

恐怖情人並不是「愛得太深」,而是將愛情包裝下的控制與暴力。

心理學上,他們往往有一些共通的模式:

  • 長期控制:要求報備行蹤、限制交友、干涉穿著。
  • 威脅恐嚇:說「如果你離開,我就去死/讓你也不好過」。
  • 情緒與言語暴力:辱罵、冷暴力、反覆羞辱。

這些特徵常與 焦慮型依附、強烈害怕被拋棄、過度控制需求 有關。對他們來說,失去關係就等於失去掌控,因此緊抓不放。

情殺案件的其他可能成因並不是所有情殺案件都符合恐怖情人的模式。心理學與犯罪學提醒我們,還有其他可能:

  1. 衝動控制困難
     有人情緒調節能力差,遇到爭執時缺乏理智,短時間內爆發極端行為。
  2. 精神健康或物質使用
     酒精、藥物、或精神疾病,都可能降低判斷力與自控力,使得暴力更容易發生。
  3. 社會壓力
     失業、經濟困境、長期孤立,都可能讓人把「親密關係」視為最後的支柱,一旦失去就無法承受。

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悲劇,但與恐怖情人不完全相同。

為什麼混為一談很危險?

  • 會忽略其他風險因子,例如酒精、精神病理、或社會壓力。
  • 讓人以為:「只要我的伴侶不是典型恐怖情人,就沒有危險」。

事實上,任何讓你反覆感到恐懼、不安、被限制的關係,都需要正視。恐怖情人只是眾多危險模式中的一種,如果我們只盯著這個標籤,反而可能錯過更隱藏的危險。

 

有機會在交往前辨識危險嗎?

很多人會問:我們能不能在交往前,就看出一個人可能是危險對象?
答案是:有一些徵兆可能會在早期就出現,但沒有任何標準能百分之百保證。

以下幾個訊號,如果在交往初期就很明顯,而且反覆出現,值得提高警覺:

  1. 過度快速的親密進展
     交往不久就要求全面報備、天天黏在一起,甚至很快談到結婚、生子。熱烈的投入不一定等於真愛,可能反映缺乏界線感。
  2. 強烈的控制需求
     對你的穿著、時間安排、朋友相處過度干涉,表面上說是「關心」,實際上卻像監控。
  3. 情緒調節困難
     一旦意見不合就情緒爆炸,可能摔東西、咆哮,甚至威脅「你要是不聽話,我就…」。
  4. 談論前任的方式
     若總是把錯推給對方,強調「都是對方害我很慘」,而自己毫無責任感,顯示其缺乏自我反省能力。
  5. 尊重界線的能力
     當你表達「我不舒服」「我需要空間」時,他能尊重,還是立刻指責你「不愛我」?

 要強調的是:

  • 有徵兆 ≠ 一定會變成恐怖情人或加害者。
  • 沒有徵兆 ≠ 就一定安全。

所以,拉長觀察期、信任直覺、保持支持網絡,才是降低風險的關鍵。

 

如何保護自己?

  1. 信任直覺
     如果一開始就常覺得「哪裡怪怪的」「壓力很大」,這就是重要訊號。直覺往往比理性分析更快察覺危險。
  2. 拉長觀察期
     不要被快速的激情沖昏頭,多觀察對方在不同情境下的反應,例如對陌生人、服務生、朋友的態度。
  3. 保持支持網絡
     讓朋友或家人能見到這段關係,他們常能察覺到你忽略的細節。危險的關係往往會先讓人孤立。
  4. 安全計畫
     若覺得危險,先確保自身安全,再談關係。可以準備緊急聯絡人、知道能去哪裡暫避,並隨身留好求助電話。

恐怖情人,是一種愛情裡的權力控制模式;情殺,則可能來自更多元的心理與社會因素。把兩者畫上等號太過簡化,反而會讓我們錯估風險。

真正的愛,會讓你感到安心與自由,而不是恐懼與限制。
在交往之前、關係之中,學會觀察、信任直覺、保持支持網絡,都是自我保護的重要方式。

如果你正處於危險或暴力關係中:

  • 113 婦幼保護專線(24 小時)
    110 報警專線
  • 各地家暴防治中心

你不必等到受傷,才開始尋求幫助。

閱讀 17 次數 最後修改於 2025-09-30
陳柔安

知識專長:

照顧者身心健康、親子關係、自我探索、情緒覺察、心理衛教

專家簡介:

  • 法務部矯正署明德外役監獄心理員
  • OverBlue陪伴憂鬱合作夥伴
  • 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
  • 喜歡閱讀繪本、藝術創作-壓克力與無意識流動畫

擅長議題:兒童與青少年、親子關係、照顧者身心健康、壓力調適與緩解、人際議題、自我探索、情緒覺察

擅長理論學派:後現代取向(結合藝術媒材應用)、人際歷程取向。

相關經歷:

  • 心不懶心理諮商所 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
  • 上善心理治療所 兼職實習諮商心理師
  • 嘉義大學附設家庭與社區諮商中心 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