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此頁
| 2025-09-03 |
作者 

友誼的結束,怎麼面對?——心理學視角下的調適

  • 字體大小

「以前我們幾乎每天都聊天,什麼事情都分享。可是現在,她的訊息越來越少,連見面也總是推託。」
「那你有問過她嗎?」
「我有啊,她說只是很忙,但我感覺我們之間已經回不去了。」
「所以你覺得呢?」
「很難過,好像失去了一個很重要的依靠。」

這樣的情境,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當一段友誼逐漸淡去或突然結束時,內心會湧起失落、困惑甚至憤怒。但友誼並不是一定能走到永遠,它隨著生命階段與需求變化,可能會有不同的樣貌。那麼,我們該如何理解並調適這樣的經驗呢?

  1. 承認關係真的變了

依附理論告訴我們,人需要與親近他人建立連結,這種連結能提供安全感與支持。然而,依附對象會隨著人生階段有所轉換。小時候的依附焦點是父母,長大後則可能是伴侶、朋友或工作夥伴。因此,當一段友誼不再如以往緊密,這並不代表彼此誰錯了,而是需求與重心發生改變。能夠誠實承認「關係已經不同了」,反而是面對現實的第一步。

  1. 允許自己有情緒

友誼的結束可能帶來各種情緒:難過、憤怒、困惑、甚至空虛。很多人會告訴自己「不要想太多」、「快點放下」,但其實,壓抑情緒只會讓痛苦更深。心理學研究提醒我們,當情緒被允許與理解,它會隨時間慢慢減弱;相反,如果被否認或壓抑,反而會長期困擾我們。所以,允許自己哭泣、感到不安,甚至寫下心裡的感受,都是必要的過程。

  1. 練習用不同角度看待關係

人際溝通的研究指出,衝突與誤解是關係中自然的一部分,關鍵不是避免,而是如何面對。當一段友誼走到盡頭,我們或許會不停自責:「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或不斷怪罪對方:「為什麼他變了?」其實,更健康的做法是轉換角度去思考:這段友誼曾經帶給我什麼?可能是快樂的回憶、曾經的支持,或者讓我更了解自己在關係中的需求。這些經驗不會因為結束而消失,而是成為我們人生的養分。

  1. 把焦點放回自己

關係的失落會讓我們暫時失去安全感,好像心裡突然空了一塊。這時,把注意力重新放回自己身上,是修復的關鍵。安排規律的生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小事,或與其他值得信任的人交流,都能幫助自己回到穩定。依附理論也提醒我們,安全感不必只依賴單一對象,當我們學會在生活中建立多元的支持網絡,就更能承受關係中的變動。

  1. 為未來留下一點空間

一段友誼的結束,並不代表你從此孤單。人是渴望連結的生物,即使一段關係結束,你依然有機會在新的互動中,找到理解與陪伴。或許未來的友誼會有不同的形式與深度,但這並不減少它的價值。保持開放的態度,允許自己與新的人建立連結,會讓你看見更多生命的可能性。

友誼的結束,並不抹煞它曾經的美好。它提醒我們,關係是一場相互影響與成長的旅程。你可以為失落感到難過,也可以為曾經擁有而感到感謝。最重要的是,不管關係怎麼變,你都值得被珍惜,並且有能力再次擁有新的陪伴。

閱讀 547 次數 最後修改於 2025-09-03
陳柔安

知識專長:

照顧者身心健康、親子關係、自我探索、情緒覺察、心理衛教

專家簡介:

  • 法務部矯正署明德外役監獄心理師
  • OverBlue陪伴憂鬱合作夥伴
  • 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
  • 喜歡結合牌卡、繪畫等多元藝術媒材進行工作

擅長議題:兒童與青少年、親子關係、照顧者身心健康、壓力調適與緩解、人際議題、自我探索、情緒覺察

擅長理論學派:後現代取向(結合藝術媒材應用)、人際歷程取向。

相關經歷:

  • 嘉義市博愛社區大學 課程講師
  • 心不懶心理諮商所 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
  • 上善心理治療所 兼職實習諮商心理師
  • 嘉義大學附設家庭與社區諮商中心 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