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此頁
| 2022-12-03 |
作者 

青少年的美麗與哀愁-談自殺(傷)成因

  • 字體大小

根據衛福部統計顯示,12至17歲青少年「自傷(自殺)」趨勢從2014年逐年攀升,在2021年通報數更是到達最高峰,也有為數不少「無聲墜樓」的事件,卻有官員回應此事時,說出「因為高樓的增加」導致「青少年的衝動墜樓事件增加」,讓我們不禁嚴肅思考,這群本是該健康成長、面臨求學階段的孩子,是否真的被漏接? 抑或有更多其它被忽略的因素呢?

WiEN9Kf.jpg

而據全國自殺防治中心統計,15至24歲為青少年自殺的主要族群;14歲以下兒童自殺的人數近年有顯著成長,2017年之前只有個位數,但在2018年突破十位數,更在2020年翻倍至21人。在自殺粗死亡率12至17歲及15至24歲年齡層的自殺粗死亡率逐年上升。

 

在討論自傷(殺)之前,我們可以先來談談自傷(殺)可約略分為自我傷害、自殺意念、自殺企圖三種行為樣態,以下列表格簡介之:

表格2.jpg

在台灣,兒青個案通報模式,大部分是由學校啟動並連繫社政端,如各地方政府衛生局,依嚴重程度評估,會有相關的專業人員(如關懷訪視員、心衛社工等)致電或到家關切與訪問,但根據文獻與臨床通報個案的觀察上,自傷(殺)的原因往往涉及了多種複雜因素,筆者就以生理-心理-社會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交互論的方式簡述之;

 

 MODEL.png

社會-環境因素

筆者在實務工作現場、被通報的兒青個案身上,最容易觀察到社會-環境結構性因素,一般如人際問題、學業適應、同儕衝突與誤會、親子關係不佳、家庭氣氛低落等等。嚴重狀況如被同學、師長帶頭霸凌欺壓(或是網路言語、文字霸凌)、面臨重大壓力事件而有創傷反應等等,都會導致孩子萌生自傷的念頭,甚至是有執行自傷(殺)的行為。

實務經驗也告訴我,孩子們的「主觀心理感受」比起實際上看到的狀況更為重要,眼見不一定為憑。在評估歷程中,專業人員常會詢問關於個案的人際關係、進一步釐清社會支持系統等訊息,一般認為「人際支持低落」的兒青具有更高的自傷(殺)風險。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實務工作上發現即便個案周遭有足夠的人際支持,但仍被通報為自傷(殺)之個案也不為少數。

孩子們常有個共同點,自己的感受「無法被傾聽、承接」,「痛苦和情緒無法抒發」,如果對於累積的情緒又缺乏良好的因應方式」、「被愛與歸屬感的需求無法被滿足」常常就會發生意外與憾事。但筆者也發現,現實社會上的人際受挫,也會讓這些孩子退回到虛擬網路世界上,於是又會衍生出更多其它複雜的問題。

兒青個案通常還未脫離家庭生活,除了上課之外多是與家人互動,而很多通報個案的家長,往往沒有察覺孩子的異狀和跡象,等到出事或有吹哨者提醒之後(通常是老師),常常也是一頭霧水,筆者寫到這並非要指責家長失職,而是特別想提醒家長們,是否在平日互動時,未注意而忽略了孩子曾經求救的訊號。

 

生理-器質因素

兒童青少年正處於大腦發育階段,沒有去思考自傷(殺)的後果,往往只想趕快結束「不舒服」的狀態。目前已知的自殺(傷)行為所牽涉的生物層面相很廣,有關生物層面與自殺的研究報告指出,自殺行為的產生與人體的壓力反應系統(fight or flight 戰或逃),以及內分泌系統 - 神經傳導物質( neurotransmitter ),如多巴胺、血清素,皮質醇等有關。

而當人們面對壓力的時候,會有大量的荷爾蒙分泌,這些化學物質就會進而改變腦部的功能,往往容易造成情緒起伏大、容易出現激烈或是衝動控制不佳的行為,但如果已經嚴重影響到生活和職業功能,像是已無法出門上課、上學或是工作,筆者建議親友可以進一步協助當事人尋求精神醫療的諮詢與協助。

 

心理因素

根據文獻指出,有六至七成的精神疾病,初發時間或可以觀察到的sign(徵象)都在12-18歲的兒童-青少年時期被發現,隨著時間進而發展成現在廣為人熟知的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重度憂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等心理疾患。假若兒童、青少年個案有先天脆弱因素影響(如潛在精神病遺傳基因),同時曝露在高壓的社會環境(高風險因子),交互影響產生精神疾病(或稱心理疾患),就可能因為一時症狀的干擾(如幻聽、嚴重的負面思考等),又未有積極的處遇與治療,或是缺乏病識感(insight)、家長或師長的心理衛教資訊不足,孩子就有高風險執行自殺(傷)行為。而過去的研究中,大部分因遭逢心理疾患困擾的個案,同時接受精神醫療與心理治療(心理諮商)的介入和處遇,雙管齊下的模式對於個案的幫助最大,效果也較為顯著,對於心理疾患的預後也較佳。

據公視新聞網的報導中指出,在2021年監察委員范巽綠、林郁容、紀惠容、蘇麗瓊等4人立案調查,青少年自殺率連續20年攀升,並指出2018至2019年學生自殺身亡個案當中,有近7成個案未曾尋求校內輔導資源。12-24歲原本是該成長、茁壯的年紀,卻因為錯失時機,或未主動求助專業人員而造成不可逆之憾事。

期許大眾能一起回歸生命的本質,關注兒童與青少年的心理狀態,對於求救訊息不漏接,讓孩子擺脫哀愁、持續綻放青春的原色,與本該有的美麗!

 

最後,筆者也想對正在和生活搏鬥,和生命對抗,活得很累甚至萬念俱灰的你/妳說幾句話:

「那不是你的錯!」

「不要放棄,讓我們再試試看!」

「我知道真的不容易,但至少讓我們陪你走過這段路,好嗎?」

「我們都是世界上最好的那個。」

 

部分資料來源:

  1. 衛福部網站
  2.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
  3. 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98507)
閱讀 1202 次數 最後修改於 2022-12-03
王金正

知識專長:
青少年議題、高敏感族群、失落與創傷,心理疾患與心理衛教、自我探索

知識家簡介:
王金正 - 諮商心理師 (亦具臨床心理師應考資格)。熱愛音樂、文字與影像,關注社會議題。


擅長議題:
兒童與青少年、高敏感族群、失落與創傷議題、情緒困擾與壓力、精神官能(憂鬱/焦慮)、照顧者家屬諮詢、員工協助EAP。

擅長理論學派:
後現代取向、折衷取向 和 認知行為取向治療/諮商。

相關經歷:

  • 心不懶心理諮商所 - 執業諮商心理師、專案助理
  • 心不懶喘息咖啡(北投館) - 駐點衛教諮詢心理師
  • 台北市家庭照顧中心合作心理師
  • 大專院校特約講師與合作心理師
  • 台北市醫療院所員工協助關懷中心 - 儲備諮商心理師
  • 新北市衛生局心理衛生中心 - 心理輔導員
  • 大專院校諮商中心與醫療院所身心科 - 全/兼職實習諮商心理師      
  • 醫療院所精神科 - 全/兼職實習臨床心理師

 

專業證照與訓練:

  •  高考心理師考試及格證書
  •  諮商心理師證書
  •  國際認證員工協助專業人員證書(Diploma of Employee Assistance Professionals ; DEAP)
  •  安寧療護專業基礎課程
  •  社會安全網 level 1
  •  EAP 專業人員認證培訓課程

 

主題講座/工作坊與團體:

  •  心理衛教 : 心理健康與精神衛生宣導與諮詢 

  •  自我成長 : 青少年議題、高敏感族群

  •  情緒議題 : 失落與創傷議題、自殺防治課程、情緒困擾議題、壓力與情緒管理

  •  心理疾患 : 精神官能症(憂鬱與焦慮等)、精神病 (慢性化思覺失調等)

  •  成長團體 : 特殊族群照顧者家屬關懷團體(照護者家屬)、青少年與成人自我成長團體(國高中、大學)、失功能家庭青少年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