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起來並不軟弱,也不憤怒,卻有一種很深的疲憊——
那是長期壓抑與自我調整後留下來的,「情緒倦怠」的痕跡。
那個男人,不例外,也不特別。
他每天早上七點準時起床,不是為了晨跑或靜坐,而是準備早餐、幫孩子找襪子、看老婆醒了沒,順手把昨晚忘記晾的洗衣拿出去。
早餐很普通,卻總記得:老婆喝半糖豆漿,孩子不吃蛋黃。
送完孩子,送老婆去上班,再匆匆趕到公司打卡。他不曾遲到太多次,但永遠在路上。
晚上,他煮飯、洗碗、收衣服、哄睡、簽聯絡簿。然後打開電腦繼續補白天沒做完的報表。老婆傳訊息來:「今天我加班,你處理晚餐。」
他一邊煮菜,一邊查孩子作業、洗澡、吹頭髮……沒有生氣,沒有回嘴,只是靜靜地把事情做完。
他不抱怨。但也不快樂。
老婆有時候還是會生氣:
「你怎麼會這樣安排行程?」
「你可不可以用點心?我已經提醒你幾次了?」
「今天又是我在處理孩子,你有沒有負責?」
他總是點頭說「對不起」,然後趕緊補做。他不是怕太太,是怕讓她更累;但這樣的習慣,久了,也把自己變成了「沒意見、沒情緒的配角」。
他不是沒努力,而是努力從來沒被當一回事。
他節儉、踏實,卻活得越來越像個影子
他沒什麼社交,也沒什麼娛樂。朋友問:「你怎麼都不見了?」他笑笑說:「還是顧家比較重要啦。」
他的鞋子已經磨破底、衣服褪色了還是穿。他不打電動、不喝酒,連想看場電影都覺得浪費。他的薪水幾乎全花在家庭:孩子補習、太太保養品、家裡新家電……唯獨沒他的份。
他不覺得委屈,只覺得這是他應該做的。但他開始問自己:
「為什麼,我還是讓她那麼不滿意?」
「是不是我真的很差勁?」
「是不是……不管我做什麼,都永遠不夠?」
他開始感覺不到快樂,也找不到自己
某個夜晚,他站在廚房洗碗,太太走進來看到還沒清完的鍋子,語氣帶著怒氣地說:
「你現在才洗?不能早一點?每次都這樣。」
他點頭:「我會改。」然後低下頭繼續刷。
那一刻,他沒有情緒爆發,只是心裡突然很清楚地浮現一個念頭:
「我不是不努力,我只是覺得好疲累。」
「我也想被理解、被謝謝、被需要一次。」
那晚,他在陽台坐了很久。風很涼,星星沒幾顆。他不是想逃,只是突然發現,自己已經好久沒為自己活過了。
我們怎麼變成這樣了?
那個男人的故事,也許並不特別。但這樣的男人,在很多家庭裡默默存在著。他們為家庭撐起所有現實的細節,卻在親密關係中逐漸消失。
不是因為不愛,而是因為愛裡沒有被看見。
不是因為不願意做,而是永遠被覺得「還不夠」。
這是一種很深的倦怠感,不吵不鬧,只是慢慢把自己藏起來,直到內心空洞,情緒麻木。
改善關係的路:讓彼此都不必再那麼孤單
給像那個男人一樣「沉默」的人:
-
說出感受,不只是修正行為
說:「我不是不在乎,而是我不知道怎麼才能做得更好。」
-
練習劃界,而非一味配合
「這件事我願意做,但我也需要被體諒。」
-
找回屬於自己的空間與呼吸
你也可以有喜歡的興趣、交朋友、偶爾放自己一天假。
給關係中的另一伴:
-
不是每次提醒都是愛,有時候是在削弱對方的價值感
你說的是家務分工,但他聽到的可能是:「你很沒用。」
-
看見那些被你當成「理所當然」的付出
謝謝他幫忙接送、幫你洗碗、幫孩子準備衣物──說出口,比什麼都珍貴。
-
情緒的重量,不該只放在一個人身上
他不說,不代表沒情緒。請記得問:「你還好嗎?你是不是也累了?」
親密關係的修復,從「被看見」開始
真正讓關係走到盡頭的,從來不是誰做得不夠多,而是「我在這段關係中再也感覺不到自己了」。
別等到那個男人不再開口,不再努力,不再回家,才想起他曾經那麼用力地愛過你們。
如果你身邊也有這樣的男人,今天就說一句:
「謝謝你一直都在,真的辛苦你了。」
你會發現,那些沉默多年的人,也其實很渴望被溫柔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