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此頁
| 2022-10-26 |
作者 

不是哥吉拉的錯!從哥吉拉事件談親密關係

  • 字體大小

若不回應另一顆心,你自己的心終將凋零。

-賽珍珠                                                                 

前陣子哥吉拉的新聞沸沸揚揚,自己也跟風了幾天,看著太太隔三差五的更新劇情,情緒也跟著起起伏伏,一方面想著自己什麼東西被送走時會生氣到離家出走,選擇不要這段關係;另一方面也想著先生的心情,在憤怒、拒絕的表面下,內在可能經歷到許多的委屈、挫敗及傷害。

這陣子EFT培訓課時,劉婷老師提到「斷崖式的離婚」,看似美好甜蜜的兩個人,卻在某個瞬間因為一些日常瑣事,其中一方突然選擇放棄、撤離,這對於被分手那一方來說勢必是晴天霹靂的打擊,但若回頭細細數算,在雞毛蒜皮與柴米油鹽之下,可能早已積累了許多怨懟與不滿,平和的日常也都暗藏著驚濤駭浪,只是每個當下、每個習以為常的互動,可能因為習慣、因為不想爭執,妥協成為愛情中時常發生的事情,而我們卻沒有留心這些可能的影響。

 

在任何一段關係中,每個人都需要感受到被愛與重視,而親密關係更是如此,相同的衝突與刺激,在愛情中更容易啟動我們的生存本能,我們更容易感受到愛,渴望保護與撫慰;也更加容易在愛情中經歷到危險,變得患得患失、苦苦哀求;或選擇撤離,什麼都不想管、什麼都不想要。哥吉拉從來都「不只是公仔」而已,他乘載的很可能是先生長時間以來所經驗到的無力、挫折與失望,最終以離家與憤怒的方式替自己內在的失落,爭一口氣。我很很認同網友所說:「哥吉拉的名字叫最後一根稻草」,當他被送走的那一瞬間,不論哥吉拉有沒有成功回家,哥吉拉有沒有受傷,最後是否有找到解決的方案,更需要也更重要的是能讓彼此在關係中,再次啟動連結,讓比此找回安全、有歸屬以及被保護的感受。

 

這讓我想起布朗博士的一句話:「很少有回應能讓事情變得更好,讓事情變得更好的是連結(rarely can a response make something better. What makes something better is connection) (Brown,2012)。」,讓彼此能夠連結的重要因子,是在關係中願意擁抱脆弱、展現脆弱,而脆弱蘊含了害怕、恐懼、羞愧,但也孕育了愛與連結,是願意在受傷的當下去靠近那個人、那顆心,願意在關係中去表達自己的不完美。

 

最近一對伴侶案跟我分享他們兩年前諮商的經驗,第一次會談先生就很誠實的告訴我,他覺得伴侶諮商根本沒用,因為上一位心理師給予的建議他都努力去做,但那些行為要做的出來,他必須得麻痺自己滿腔的怒火,並選擇忽視自己的感受,而在先生選擇麻痺自己的時候,夫妻的關係並沒有真正得到改善,表面上彼此的爭吵雖然變少了,但關係卻越來越遠,太太感受不到憤怒的同時,也已經無法接觸到先生對關係、婚姻、愛情的渴望。

 

在問題出現時,我們總是急著想要解決問題,讓事情變好,就像是在傷口抹上厚厚的藥膏,希望能快點讓傷害消失,或帶給問題一點光明感,但我們卻忘記在傷口復原的同時,組織可能還在發炎,內在可能還有許多無法用言語表達的疼痛,給予建議或正向的引導就像是在鼓勵受傷的人麻痺這些脆弱的經驗與感受,而當我們開始試著麻痺脆弱,事實上我們也展開麻痺感激、喜悅、幸福的路程,所以,比起試圖讓事情變好,不如靠近那顆受傷的心;與其用許多正向的言詞淡化傷痕,不如說:「我真的不知道能怎麼回應你,但我很謝謝你願意跟我分享」(Brown,2012)

 

回到哥吉拉的事件,我相信他們能夠走入婚姻一定有專屬於彼此,獨特且美好的經驗,只是這些過去的親密與快樂,因著日積月累的互動而被遺忘或磨損,所以用各種激烈的方式試圖喚醒曾經的安全與被愛的感受,可能是控制、責備、拒絕溝通、麻痺自己,但這些行爲反應的背後,那些脆弱的心情與不完美,才是彼此能夠再次連結而起重要因素。我很喜歡黃維仁心理師說過的一句話:「在親密關係中,我們遲早會受傷,但是這些生命的傷痕卻可以帶給我們深度,唯有受過傷的人,才能體恤別人受傷的感覺,而一顆受了傷卻願意不斷去學習、去愛、去醫治的心,是因顆最美的心。」

 

願我們都能在安全的關係中,學習擁有一顆願意去愛、體恤的心,所以我們能夠持續練習連結彼此、靠近彼此。

閱讀 402 次數 最後修改於 2022-10-26
柯幸如

專長:青少年與成人議題、情緒與壓力調適、人際關係議題、生職涯探索、自我探索、系統合作與危機處遇

專家簡介:

  • 長任於大專校院工作,熟悉大專生議題,擅長系統合作與危機處理,亦有豐富家長、伴侶諮詢與個案會經驗。
  • 現持續服務於大專校院,並拓展服務場域至社區、安置機構與社福單位。
  • 結合多元專長(芳療、園藝)提供更多資源與策略來理解、幫助個案。
  • 豐富辦理公益演講、偏鄉服務隊與大型活動經驗,可提供各式媒材工作坊帶領、芳療及一般諮詢服務。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碩士畢業

擅長理論學派:人際歷程、焦點解決

近期講座主題經驗:

  • 青少年生涯及課業議題
  • 青少年如何經營人際關係與因應人際衝突
  • 社會青年感情面面觀-愛情、婚姻、金三角?

近期團體/工作坊主題經驗:

  • 乘著香氣DIY專屬好心情
  • 面對生涯轉換你需要練習的內外適應課題
  • 好好疼愛自己-綠苔球手作舒壓工作方(婦女團體)
  • 心手藝術市集-綠苔球五感練習
  • 早安,五感紓壓-綠苔球體驗工作坊(高中教職員)
  • 人際色彩-DIY專屬浮油花花園
  • 花與香的療癒旅程
  • 100種自我照顧的方法-捏捏綠苔球五感工作坊
  • 有感日常練習曲-嗅覺之旅,乘著香氣DIY專屬好心情

專業服務項目:

  • 個別諮商:青少年與成人發展議題、情緒與壓力調適、人際關係、親密關係、生活適應、生職涯探索、自我探索。
  • 多元媒材工作坊帶領:情緒及壓力調適、人際議題、生涯議題。
  • 諮詢服務:家長諮詢、伴侶諮詢、個案聯席會議、芳療諮詢。

相關經歷:

現任

  • 東吳大學 兼任心理師
  • 台灣大學電資學院駐點心理師
  • 心田心理諮商所 兼任心理
  • 伯大尼兒少家園 兼任心理師
  • 暖心全人諮商中心 合作心理師

曾任

  • 北科大專任心理師(2016-2021)

專業證照:

  • 諮商心理師
  • 國際芳療師(NAHA)
  • 園藝治療師
  • 長照人員 Level1